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当下思考:​“衡水式”资本办学和“小镇做题家”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衡水系”来势汹汹,要拱深圳的白菜》,内容主要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视角来谈“衡水系”办学对深圳教育的影响。有感而发,结合自身经历聊聊衡水模式下的高中办学对三线城市乡镇中应试教育家庭的影响。

我高中的前两年(高三时县域范围合校),学校采用的即是典型的“衡水式”教学模式。这是一所纯寄宿制学校,位于某个三线城市下的小县城,挂的是县城第X中学的名,实际位于下面的某个镇上,标准的乡镇中学。读高中的前两年恰逢“学衡中”热潮,学校的一帮大小干部在去衡水学习考察后果断的照搬了衡中的应试化模式,还模仿并改良出了所谓“精致量化管理细则”。自此,类似的跑步抢饭、跑操前小本本诵读、睡姿不正被记分等名场面比比皆是。更有趣的是餐厅取消了座位,学生只能站着吃饭,可能也是以此来节省食物滑落到胃中的时间。

这样的局面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个情况——学校的绝对威权,反映到动作上是一刀切的扣分制度和唯分数论下的不对等对待,具体到执行人员上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和各班主任、任课老师。

先说什么是一刀切的扣分制度,它的意思是每个扣分人员(主要是所谓的学校行政领导)必须在自己的扣分管理日扣够足额的分数。之后会定期班级排名,而且把扣分多少与一定数额的班主任津贴挂钩,即扣得多津贴少、扣的少津贴多,最终写有学生信息的扣分条会被分发到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手中,然后大部分情况下,班主任会将所扣分数转换为耳光回应到对应学生身上,扣分多了还会再请家长,甚至回家反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管理闭环。

但问题是不会每天都有那么多扣分问题出现,特别是在学生在经历过足够长时间的扣分管理后。于是在某些无“合理”性问题出现的状态下就出现了诸如晚自习抬头、指甲盖过长、睡姿不正、不按规定路线就餐等魔幻扣分项目,我还曾经有一次因为早上洗了个头,照镜子梳头发时被冠以“酷头”的“罪名”。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不得不“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在经过扣分人把守的必经要道时,如同被宰的小绵羊般瑟瑟发抖,特别是面对一些德不配位且无处不在的痞子型“行政领导”时。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就养成了勤勤恳恳应试的规矩心态,同时也形成了日常生活的压抑氛围。

回归到课堂,唯分数论下的不对等对待,翻译翻译就是教师针对不同分数区间的学生不同关照,因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校之间要互搏本科上线率。这样的现象可能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等级学校都有所体现,但我看到的是应具代表性的。首先,在我们这里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以所谓的“二本线”为界,线以上或经常在线周围徘徊的学生是一类,这称为是可培养的;长期远离线以下的是一类,这属于是被教师遗弃的,前后比例大约是3:2。

反映到座次上,分数处于后半截的同学是长期坐在后边位置;反映到教学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都对应不到这部分同学的名字;反映到同学关系上,因为平时基本没有课余生活时间,而且宿舍按分数划分,仅有的私下交流也无法相互触及,所以就好像被动的形成了两个团体,直到分班分离,也很难在日后留下印象。这部分同学就像是在该模式下自然形成的陪考队伍,而对立阵营的同学也仿佛习惯这一级别划分的现象。我“有幸”是位于中部和中上部的“流动”人员,理所承担了老师的较多关注,感激的同时但也无法感同另一部分同学的感受,通过下面贴吧中一位校友的分享可能略有窥探。我不清楚其他非“衡水式”教育的学校有没有这种典型现象。

现在相当多的同学有时会在朋友圈、微博或者电话去感恩高中时的老师、学校,多亏当时的严厉成就了如今的学历、工作,这很好,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是成功的。我毕业后也曾路过学校几次,回想艰苦的时光,也会感叹“冲锋”的岁月。但换个角度,可否想想我们失去了什么,或者说以我们为代表的广大接受“衡水式”教育的乡镇高中生们失去了什么?

首当其冲的即是在人格发育的黄金年纪长期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丧失了最开始的独立人格培养,习惯了规矩、习惯了规则制度,更是因为享受到了规矩带来的结果——考上大学,不愿去思考到底是喜欢规矩还是适应了规矩,而是认可了规规矩矩的中庸之道,进而丧失了迈开步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的规矩指禁锢,反人性,而不是合理的规章制度。

如此,这个专家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于是他的付费课程卖了大几十万;那个领导说“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踏实工作”,于是你任劳任怨、年复一日;家里长辈说“在外多勤快,听领导安排”,于是你天天加班却有时一遍一遍怀疑自己。或许下一秒,另一个“青年导师”说“年轻人最好的资本是青春,要敢于拼搏,迈出舒适圈”,于是你毅然裸辞,投入“万众创业”的战场。大部分时候“无毒鸡汤”是营养丰富,可一旦被人捏着鼻子灌了才去咂摸滋味,那得到的滋味不一定是本来的滋味。

可能即使一部分经过大学和社会生活,慢慢找回了一些独立思考的感觉,但和从小接受素质教育,在思辨中成长的小部分人相比时,仍不具备强势的独立人格。所以就好像吴晓波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说的,他们成了那“几十万精英主义者”,我们变成了“大多数不需要思考那么多的人”,但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吴“人设崩塌”了。时至今日,多数人多数时候是相信各种所谓“权威媒体”、商业大佬、资深艺术家,甚至百万UP主,在多数人的舆论裹挟和有意识的舆论引导下,分不清什么是真、假、美、丑,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区分,更关键的是自身意识不到,只能被动性的在自认为清楚的情况下,“略有遗憾”的生活再生活。

外界上看来,你的生活没有因为你不独立思考产生异于常人的影响,可把时间线拉长,这限制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教育家庭的视野和格局。

回到开始,衡水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文化课分数毋庸置疑,它就像一台完美的机器一样生产产品,无数的管理人员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原料是大众高中生+高价尖子生,出来的“优质品”是985、211大学生,“一般合格品”是一本上线生,“残次品”是陪考生(衡水模式的陪考生可能会大大降低),这个机器的牌子是“高考”,买家是“家长”,渠道是“大学”,最终消费者是“公司”。它的出现使精耕细作的素质教育学校无所适从,看似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实则通过掐尖的方式毁掉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更毁掉了生态中为数不多的创新性,若泛滥开来,仿佛外来物种入侵,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会最终毁于一旦。如果再借力资本,无疑会加快此种进程。

回到教育本质的思考,显而易见,我的理解是通过教育培养健全的独立人格,最终反映是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工作能力、认知能力等的基础。先学会让孩子独立去思考,引导其在思考中认识世界,确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来根据自己的独立判断去适时调节,这样的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强大。如此,胜过所有无根基的培训和拓展。

话说回来,以上实现的基础相当大是社会的责任,目前的国情虽不能达到一贯式的义务教育,但仅看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树立的其实就是遵照现行法律法规能够成就的教育平等性,包括师资配置、财政分配、软硬件支持等等,同时废除课外培训,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完全平等,由应试主义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未来既走以现高考为代表的学识型教育,也走职业培养为代表的技能型教育,从普遍性的土壤里才能迸发更多的创新活力,而不仅仅从“那几十万人”。但目前阶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社会的认知没有重塑,基础的架构没有被搭建,也就无从形成此种氛围,未来在没有改观的情况下,技能型教育或许在将来只能被家长被动接受。

道阻且长。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