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对“创业”的一点想法

这里针对的人群是毕业一到三年、学历学校背景普通、家庭情况普通、无太多资源加持,但有一定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且有强烈赚钱欲望的年轻人。

1、目前的氛围

整体来说,社会对这部分年轻人的创业思想是持鄙视态度的。一方面是家庭的否定,通常情况下,他们父母会根据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他人子女“幸存者偏差”的现状去判断自己孩子的发展道路,辅以所谓“过来人经验”的思想加持试图去奴役孩子的思想,目的是使其走一条貌似稳定的中庸发展之道。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父母其实是负责的,本着平稳健康的出发点,对于那些本分的孩子可以说是一种保护。但对于另一部分“不安稳”的孩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人群来说是一种禁锢,甚至在内心不强大的时候是一种无助。另一方面的社会意见领袖的宣扬,也使得年轻人不要创业的理论深入人心,他们会从大数据的结果出发,结合事实的案例论证一种“年轻人没有一定资源积累,容易思想冒进、想法浅显而导致创业失败,所以年轻人不要随便创业”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对大部人也可能是对的,但有一个问题,它的陈述可能是正确的,但结论明显有问题。因为年轻人没有资源积累,思想冒进、想法浅显,难道不应该更要努力在实践中补齐这种短板吗?打工是补齐短板的一种方式,难道有意识控制风险的创业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吗?

2、我为什么想要创业

第一很明显是要赚足够多的钱,既是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又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自己还是深陷“消费主义陷阱”,即使目前的我看起来是在反对,但其实是处于现阶段囊中羞涩的无奈之举。证明自己能力方面无需赘言,每个人的期望。


第二是对自由的渴望,当然这种自由不是说想几点下班就几点下班、想什么时候放假就什么时间放假的自由,因为很明显,自己创业的时间分配通常是比上班来的紧的,如果是想做一个有增长且可持续性的企业的话。真正追求的自由是一种可以决定自己每一步走向的状态,某种层面上讲,这和苦行僧般的教派修行人员的思想并无二异,区别在于他们通过教律和思考可以达到这种状态,而我是想以物质换时间和空间,进而达到我想要的这种状态。


第三是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目前所处环境,从科技、教育、生活无不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不想被动裹挟前进,而是想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再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融入这些变化,能最好营造缓冲地带的物质就是钱,而且是多于常人的钱。但拿教育来说,之前的现状是有一定财力的家庭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购买学区房或其他口子确保孩子能取得良好成绩进而走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之路,但实际上这样对财力不够的家庭或师资力量不充分的地区是不公平的。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通过上海的撤独立院校事件可以看到往职业化教育引导的局面,通过常州的教师流通可以看到促进师资公平的态势,通过北京学区房的逐步撤销可以看到减弱区域教育不公平的手段。未来的家庭若是想在孩子天赋之外寻求提升成绩进而走普通教育的办法实则只有一个手段——通过更大的教育支出给孩子开小灶,否则有很大沦为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品的风险,相信这是大多数有主见的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除教育之外,还有医疗改革、退休年龄延长,未来都会有深刻改变,正如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普通人如不想被时代洪流毫无遮掩的裹挟,唯有办法是早行动。

3、我的看法

先说结论,我认为任何想跨越阶层,对金钱无比渴望的年轻人都应该立刻走到创业道路上来,当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可能没有明确的创业立意,但合理的赚钱项目也是一种极好的尝试,而且是越早越好。


当下的创业环境中,大方向是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升级,另外还有新消费品牌、跨境贸易等,无一例外,这些东西都需要有极强的技术背景、资源和管理运营能力,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新兴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合伙人要么是拥有傲人的学术支撑,要么是有大公司的战绩经验,抛开修饰的成分,总体是一片精英创业的局面。那么这个是商业世界发展的必然,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不断升级,而这些升级又倒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客观上的信息差在逐渐缩小,这样就导致新的解决需求的门槛,也就是创业的门槛在变得越来越高。国家法制和税制的不断完善也使越来越多的“口子”被堵上。


那么我们这样一群想赚钱的人还想在这种局面下有所收获,唯一的出路就是早和快。早去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事业基础,快去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补齐所需的知识水平,以时间去换资源劣势、思想浅显的空间。没有技术,边跑边学;思路不深,边跑边想;没有资源,边跑边找路子。一旦等到结了婚,有了孩子,背上房贷,上了年纪,有了人情世故,你还想跑,那只能说黄花菜都凉了。而且,未来这种科技为基础的创业局面只会越来越深刻,再过几年,留给普通人创业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可能有人会说,山德士六十多创立肯德基,袁征40岁创立ZOOM,连许加印都三十八才创立恒大,包括有统计机构也声称四十岁是人生创业的黄金年纪,所以创业不用着急。但有个问题,抛开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来谈论整体是一定不正确的,更何况他们早于同时代的人多少年就开始了积累,而创业那一刻只是前期积累的迸发罢了。所以说,改变意识和针对性实践,必须从现在开始,而大多数的稳定工作对于我们这样人来说我不认为可以达到创业实践带来的效果。

4、我认为应该怎样做

如果你确定是上面提到的那种人,做法上应该首先理出自己的一个思维框架,它可能通过看书式的渐变得到,也可能是通过听他人宣导骤变得到,再去逐渐完善,总之是能够深刻契合你的思维和理想。这个是一切的基础,它会让你在遭受质疑和曲解时不至从基础上崩塌。


有了上面的基础之后就应该去想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分解,追根溯源的分解。例如:什么是能够实现理想的或者感兴趣的行业?要进入这个行业需要什么,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要得到前期资金怎么做?是否是从小资金到大资金的过程?小资金获取的办法是什么?分解下来,总归有去实施的办法。


当然在这其中,可能会随时间流逝遇到一些客观的问题,比如要结婚、生子、买房子,那么到了这种非做不可得时间点我觉得也不需要非得去抗争,顺其自然就行了,多去沟通,毕竟亲人得想法可能不一定对,但初衷总归是好的。所以个性与亲人的调和无需太过暴力。


回到创业方面的想法问题上,我从来不建议去执拗的追求一些东西,环境在变,所以思路也要跟着变,比如我要做跨境,我认为跨境是容易做起来的,但万一遇到当地法规政策的限制、上下游行业的变动、本地税制的变革,个人也要学会去调整,甚至是根本战略上的改变,因为我们做的快的目的就是全方位探索、多角度且最小成本试错,对某些东西没有必要恋恋不舍。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zh_CNChinese